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荔湾区 > 岭南街 > 正文

从卖船桨到卖衣服,十三行这条商业街有段古

| 【图文记者 岭南小e】【编辑 南山】 | 2021-10-12 22:40:23

在位于广州十三行的边上,邻靠和平东路与十八甫路一带,有一条名叫“桨栏路”的街。这里沿路两边林立着数不完的服装批发店铺,白天随处可见人们拉着手推车把大袋小袋的服装拉运至送货点,叮叮当当的声音响彻大街小巷,好不热闹。


可你是否知道,在300多年前广州作为清代唯一对外通商口岸的那个年代里,这里曾经是船桨的集市,见证了广州船运发展的辉煌时期。




桨栏路因船桨买卖生意而得名


桨栏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起光复南路,西止杨巷路与长乐路交会处,十字路口处于十八甫路相接,道路全长302米、宽12.5米,沥青路面,沿路多为砖木结构的低层楼房。道路曾于1928年扩街修路,1931年完工。由于这条路起初是船桨集市,所以便取名为桨栏路


在没有轮渡的年月里,广州作为一个通商口岸,所有的船只都必须依靠桨来运动。由于临近江边,在靠近十三行的一条街上开始出现了专门售卖船桨等船上用具的集市,这就是如今的桨栏路。其中“栏”在广州方言中被指为买卖货物的场所,即“集市”、“市场”,因此,“桨栏”这个名字应运而生。


根据清朝宣统年间的南海县志上记载,“桨栏路”最初的时候并不叫桨栏路,而叫作“浆栏街”,在当时只不过是一条小巷、内街。其中的“浆”字容易让人想到浆洗,从而想到如今的服装市场,至于当时为什么是“浆”而不是“桨”,原因已无从考究,亦有人认为是当初路名创造者的一个笔误。据估计,大概到了民国初期,大约20世纪20年代,浆栏街被改称为桨栏路,名字被一直沿用至今。




时代变迁 从船桨集市到药店集结地


民国时期,桨栏路已从当初的船桨集市变成了药店的集结地,在苏格兰人约翰·汤姆逊1873年出版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中,刊登的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桨栏路彼时已是一条药铺街,据说这是由于轮渡出现之后,船桨逐渐失去了其在市场上存在的意义,当医药业开始变得走俏之后,这里的商户又开始做起了买卖药材的生意,桨栏路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卖药材的集市,而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之前。


此外,桨栏路上还曾有过不少店铺名馆。其中,霍元甲武术馆遗址——广东精武体育会,于1919年8月设立,一直沿用到1927年,又名“宁波会馆”,在112号后座。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开业的“蛇王满”,原设于广州市新基正中,于1935年迁至桨栏路,以经营“三蛇羹”出名。该店专门收购蛇类供应药厂,或自制蛇胆类中成药,后又增加蛇肴经营。






民国时期西式洋楼隐现路边


到了20世纪80年代,桨栏路又从药材集市逐渐成为童装批发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很多货车无法进入桨栏路,造成了进货困难,大批童装经营者开始陆续撤离桨栏路,并进驻到新的童装市场。再后来,据说是有一名江苏人在桨栏路创办了布匹批发店,很快便引来了大批江苏人来桨栏路开设布匹店,并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男装批发市场。


近年来,随着荔湾区政府持续加大对老旧社区微改造项目的投入力度,2016年率先启动了十三行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微改造项目(一期),其中在桨栏路人行道安装上特色护栏,并进行了人行道铺装整改、沙井盖加固、外墙装饰翻新、伸缩雨棚加装等。遥远望去,巧克力色的门面、红白条纹相间的遮雨棚,搭配上墨绿色的护栏、平整的路面,重新粉饰后的建筑让街景看起来颇具欧洲小镇风情,显得时尚活力,但又保留了岭南建筑的特色。




如今走在桨栏路上,偶尔抬头还能看见民国时期的西式洋楼,有的还保留着最初的模样,有的则被改造成了更加洋气的店铺,年代感与现代化的元素交融,一眼看去有些突兀,看着看着,却又似乎觉得恰到好处。


尽管这里早已度过了当初广州那段航运辉煌的美好时光,但如今这里依然热闹非凡,即使是下雨天,店铺门前依然人来人往。交谈声、脚步声,还有那从不间断的手推车的叮当声,在雨中奏起一段美妙的乐章……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