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荔湾区 > 逢源街 > 正文

红色的印记 | 裕安围革命老区纪念馆:市郊小村庄走出九烈士

| 【记者 李元源】【摄影 梁钜聪】【编辑 南山】 | 2021-08-06 22:52:51



红色的印记

广州是一座孕育英雄的城市,蕴藏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广州在中共党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创下了党史上许多的“第一”和“首次”,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历史遗址。广州市地名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特别推出广州地名文化学生读本《名在花城》系列之二——《红色的印记》。欢迎各位青少年学生跟着我们专栏的推荐,更好地识历史、知来路、守初心、启新程。



一提到革命老区,人们总会想到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的山区,在广州荔湾的闹市里,也隐藏了一个传颂着英雄故事的红色印记——西塱裕安围革命老区


走出西塱地铁站,

沿着花地大道南往西南方向走,

经过热闹的批发市场,

转进临着河涌的一条窄街,

抬头就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

“裕安围”牌坊。




牌坊两侧的柱子上刻着一副寓意深刻的楹联:“裕溯当年要承先启后;安居今日应继往开来。”这便是裕安围村。大革命时期,这座只有 40户人家的小村庄,是有名的红色游击区,涌现出了陈锦生等 9名革命烈士。


小村落曾是广州农运“明星”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人民饱受来自帝国主义和军阀、资产阶级的压迫,农民所受之苦尤甚。因此,在国共两党酝酿第一次合作之时,都明确了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当时,广州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市郊以及附近各县因为群众基础好,有着浓郁的革命氛围,裕安围村就是其中的代表。


1924年7月,广州市郊第一区农民协会在芳村谢家祠正式成立,裕安围村第一批加入协会。随后,村里选拔了陈锦生、陈秋成二人,到“广东省农协干部训练班”学习。陈锦生凭借优异的表现,在农干班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裕安围第一位中共党员。这一年,裕安围村成立了自己的农民协会,村里各家各户都积极加入党团组织,青壮年们还组成了农民自卫军,先后两次击退企图洗劫村庄的土匪。


九名年轻党员英勇就义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广州起义,裕安围农民自卫军也拿起武器投身革命,他们占领了石围塘车站,狙击敌人,展现出了非凡的革命精神。遗憾的是最后广州起义以失败告终,面对国民党的反扑和对革命人士的搜捕屠杀,裕安围村年轻的共产党员仍坚持开展地下斗争。这群年轻人思想开放,正直正义,在村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


1928年12月3日,是裕安围村民永远无法忘记的黑暗一天。那天,裕安围村突然被几百名敌人包围封锁,16岁以上的男子都被驱赶到村前晒谷场集中。背叛了革命的姚常现场辨认出了陈锦生、梁耀、梁添、梁灿坚、陈秋成、陈巨成、原南、叶佳、郭珠等9名共产党员,他们当场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9名党员宁死不屈,最终惨遭杀害。牺牲时,年龄最小的陈巨成仅18岁,最大的梁添也只有36岁。


虽然村里的骨干党员全部牺牲,但裕安围人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他们背负着烈士们的遗愿,战斗的脚步从未停歇。


村民借谷赎人成功营救地下党员

抗日战争时期,裕安围成立统一战线性质的半武装群众组织——抗日俊杰同志社裕安围分社,主动配合广州市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在裕安围革命老区纪念馆的陈列中,有这样一组漫画很吸睛,讲述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裕安围老乡冒死保护抗日干部黄友涯的故事。


1939年,地下党组织派黄友涯到裕安围,以学校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抗日活动。1942年8月14日,由于叛徒告密,有“芳村皇帝”之称的大汉奸唐贵派兵围村,带走了黄友涯。黄友涯被捕后,乡亲们积极设法营救,他们向西关富有人家借谷50担,托人写信给唐贵,说黄友涯只是普通百姓,愿用谷赎人。所幸黄友涯身份没有暴露,最终获释。而这50担谷由裕安围村民分担,两年才还清。获释当晚,黄友涯与老乡们依依惜别,他鼓励大家说:“要坚持斗争,我们一定会胜利!”黄友涯走后,裕安围的干部群众与广游二支队保持联系,继续参与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裕安围村陈锦生等9人被广州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97年广州起义70周年之际,村民自建裕安围革命老区纪念馆缅怀先烈;2012年,村委又集资重建了三层高、占地134平方米的新纪念馆,以此铭记这段红色历史。2018年7月5日,西郊裕安围革命老区纪念馆正式揭牌,成为荔湾区第一批“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到此参观、开展活动。




时光如水,一个世纪就这样静静流淌而逝,昔日荒凉的河边小村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9位烈士一直活在一代又一代裕安围人的心中。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烈士们的遗骨已无法找到,他们生前也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模样,唯有凭借纪念馆陈列的物品和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想象着英雄的形象,他们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青春阳光、无所畏惧,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挺身而出,一百年前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才有了希望。


本文出自广州地名文化学生读本

《名在花城系列之二——红色的印记》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