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荔湾区 > 彩虹街 > 正文

这个清爽的周末,在家门口来一场爱国主义教育!

| 【记者 李元源】【编辑 严直高】 | 2020-10-30 23:34:00



彩虹篇


转眼红色十月已经走到了尾声,这个周末小e要给大家介绍两个家门口的“红色印记”,赶快利用周末的时间去转转,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打卡红色印记,为这个十月画上完美的句号。


第一站:沙基惨案纪念碑


漫步在紧邻沙面的沿江西路上,江风温婉佛面,粤海关回响起《威斯敏斯特》声声悠扬。由东向西来到人民桥东侧的江畔小广场上,一座庄严矗立的花岗岩石碑映入眼帘,它就像一把剑,划破江边的宁静,仿佛有一个故事不得不对人诉说。这座石碑坐西朝东,方锥形,上窄下宽,碑上正面镌刻着“毋忘此日”四个大字,上款为“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下款为“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广州市政府立”。这座石碑名为沙基惨案纪念碑,是为纪念95年前的沙基惨案而立。




声援同胞,流血也在所不惜


1925年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上海的一家纱厂里,日本工厂主无辜殴打中国工人还枪杀工人代表,激起民众极大愤怒。5月30日,帝国主义在上海镇压游行工人,引发“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广州后,充满正义的广州工人在6月2日举行了示威大会,声援上海同胞,随后,还与香港工人一道,展开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


1925年6月23日,省港罢工工人、农、商、学、兵等十万余群众在广州东较场举行市民大会,抗议上海“五卅惨案”,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当游行队伍来到西堤沙基路时,不幸的事件发生了。游行队伍突然遭到沙面租界英国军警的排枪射击,停泊在白鹅潭的英、法军舰也开炮轰击,游行队伍毫无防备,伤亡惨重,史称“沙基惨案”。


惨案发生后,广州人民的反帝国主义怒火被彻底点燃。广东革命政府连续两次向沙面英法领事提出抗议,省港罢工委员会号召工人努力奋斗、坚持到底。1925年下半年,工人大力发挥纠察队作用,在不影响华商贸易的前提下封锁香港,继续罢工,严重冲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割裂了其与国内反动势力的联系。


另一方面,中共广东区委发表《对于广东时局宣言》,敦促广东政府改革成为坚决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谋求民族解放的革命政府。


修筑石碑、命名道路,这一天不能忘


1926年6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将沙基路改筑马路。为纪念遇难同胞,铭记历史和教育后代,遂将这条路命名为“六月二三路”,后改为“六二三路”,同时,还在人民桥东侧珠江河畔,竖立了刻有“毋忘此日”的石碑。


其实今天我们看见的沙基惨案纪念碑,并不是“原版”。随着城市发展及交通设施扩建的需要,这座纪念碑曾几次移位。2001年1月,人民桥扩建工程完成,广州市依照1926年建设的纪念牌原貌,在沿江西路人民桥的东侧重建沙基惨案纪念碑。纪念碑虽然数次移位,但是镌刻于碑上的历史,广州人不曾忘记。2014年,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的6月23日,沙基惨案纪念碑前都会举行缅怀活动,致敬先辈革命精神。很多年轻人因此了解历史过往,更懂得如今的幸福来之不易。


第二站:周文雍陈铁军革命活动据点旧址


参观过沙基惨案纪念碑,沿着六二三路往西走,向北穿过十八甫南路,转进和平路北侧的巷子,就是荣华西街。荣华西街南北走向,路宽不过三四米,三十多米就可走到尽头。巷子里绿植丰富,充满朝气。





荣华西街里,有一个传颂了近百年的革命故事。上个世纪20年代,刑场上的婚礼中两位主人公,周文雍和陈铁军,生命的最后时刻,就是在荣华西街17号小楼里并肩战斗。


学霸组合成为革命情侣


周文雍和陈铁军如果生活在今天,一定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周文雍文韬武略兼备,学生时代就是学生会主席,后来发展成学生界领袖和工运领导。他20岁入党,参与组织了省港大罢工,22岁就担任广州市委组织部长,是广州起义三人核心领导小组成员。


陈铁军是女中豪杰,她虽生于传统的富商家庭,却不走大家闺秀的路线,她接受先进思潮,勇敢投身革命,20岁考入广东大学(中山大学),22岁入党,当选为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秘书长。


机缘巧合之下,陈铁军认识了周文雍。根据党组织的指示,陈铁军以“新婚妻子”的名义,协助周文雍开展地下革命工作。1927年,他们费尽心血参与组织起来的广州起义,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两人不得不撤离广州,去了香港。


1928年1月,陈铁军与周文雍秘密返回广州,继续革命。这一次,他们仍是“夫妻”。新家也是新的革命据点,就在西关荣华西街17号二楼的小房间里。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广州城里,周文雍和陈铁军勇敢机智地避过敌人的耳目,在市内跑了许多地方,找寻失掉联系的同志们。然而,返回广州不到一个月,同年1月27日,由于叛徒告密,周文雍与陈铁军不幸同时被捕。


面对酷刑,两个年轻人坚贞不屈,哪怕被判处死刑,革命斗志也毫不动摇。奔赴刑场前,周文雍提出想与陈铁军拍一张合照。在共同坚守的革命事业中,他们是同志关系。在互相搀扶的艰难日子里,爱情早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在敌人的铁窗下留下了那张著名的“狱中婚照”——照片中,周文雍目光如炬,陈铁军亦神态自若、大义凛然。就义时,陈铁军24岁,周文雍23岁。


西关小巷曾是革命的光明阵地




荣华西街17号的故事,在荔湾不是偶然。西关小巷耀华东街49号,一幢不起眼的小白楼,曾经是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1943年,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委员梁广就是在这里从事地下工作。长寿东路333号,则是上海救亡日报社生命的延续。1938年,郭沫若在此主持《救亡日报》的复刊,建立了抗战初期共产党在粤港地区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梯云东路42号,是广州儿童剧团的诞生地,剧团1937年9月成立后,以宣传抗日为演出主要内容,鼓舞了人民士气。中国革命的希望之火,在西关小巷里熊熊燃烧,为战争中的广州人民指引方向。


图片为信息时报资料图片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