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荔湾区 > 昌华街 > 正文

西关城事丨晚清民国时期,西关看戏哪家强?

| 【记者 邓睆】【编辑 橙子鱼】 | 2019-09-18 16:38:42


欢迎来到微社区e家通荔湾昌华《西关城事》栏目~这里有西关的人文历史、名人故事、风俗街事,岭南建筑、童谣回忆,美食资讯,如果你也喜欢西关,那就关注我们,和我们一起寻西关吧~


第二十期


戏院逐个数


作者:龚伯洪


西关繁华,粤剧拥趸多,所以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粤剧演出舞台也多。戏院多、观众多是把粤剧艺术推向鼎盛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广州大多数粤剧团的团址在西关,这在荔湾区的文化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


粤语的“梗”,即固定之意。约建于清光绪初年(1875 年)的容光街(今广州文化公园内)北帝庙戏台,便是梗戏台,是用木、石建成的固定戏台。虽然戏台与观众席都是露天的,但却是大受百姓欢迎的娱乐场所。每逢酬神打醮或节日庆典,北帝庙管理者必雇请粤剧名班至此演出,尤其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北帝诞前后,更是人山人海,极之热闹。北帝庙戏台前中间空地是一般百姓站着看戏的地方,因人多挤逼,故称为“逼地”(按: 粤语“逼”即挤之意)。逼地两边是搭有木板座位的“梓棚”,是社会地位较高者的座位,男女观众分列左右而坐。

晚清西关还有几个神庙前有戏台,供神诞演戏、群众共乐之用。 如医灵庙戏台、天后庙戏台、三界庙戏台等,不过沧海桑田,今天都已难寻遗迹了。西关公开营业的戏院,在八和会馆建成后渐多。

广庆戏院:第一家对外公开售票的戏院 

广庆戏院,位于昌华大街(今多宝路地段),由刘学洵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据说是广州第一家对外公开售票公演的戏院。刘学洵当时是广州的知名人士,其住宅“刘园”乃西关名宅,广庆戏院就建于刘园隔邻。戏院内有电灯照明,座位分藤椅和木椅两种,票价分男界白银8分、4分,女界白银1钱2分、4分。戏院开张时,由粤剧戏班德财贵班首演。以后常演粤剧,也有外江班演出,但一年左右便关闭。

乐善戏院:西关最大的戏院 

乐善戏院,是西关最大的戏院,位于长寿路。清代时,这里一带是广州“四大丛林”之-的长寿寺,光绪晚期,两广总督岑春煊下令拆毁长寿寺,附近遂建民居,长寿路的得名也源于长寿寺。光绪三十年(1904 年),建成乐善戏院,设备虽然简陋,却成了广州人看粵剧的好去处。初期,戏院座位有1100多个,共分三等,前座为男座,女座设于左右两侧,高价的包厢则可男女同座。民国初年,前座改为对号位,可男女同座;楼上两边分别为男女座。座位背后有木板,可放茶盅。戏院建成后,常作赈济义演,不少名戏班曾在此演出。如人寿年班演《龙虎渡姜公》、大中华班演《三气唐天子》、大罗天班演(苦凤莺怜》、觉先声剧团演《胡不归》等。


20世纪30年代,乐善戏院是与海珠戏院并列的广州最知名戏院。1948年戏院改建,之后非凡响剧团在此上演《情僧偷到路潇湘馆》,一时轰动。新中国成立后,乐善戏院仍是广州知名戏院。1954年,广州粤剧工作团及珠江、东方红、太阳升、新百花等剧团在此曾联袂演出(六国大封相》《十八相送》《单刀会》 (秦香莲》等剧目。“广州市第一届粤剧观摩演出”大会亦在此开幕。1970年,参因戏院过于残破,又缺乏维修资金,改作利群旧物商场。


宝华戏院 

宝华戏院,位于宝华路宝华正中央,原是清末广州巨富周老十(周东生) 大屋中的堂会戏台,1919-1920年间扩建成宝华戏院,属小型戏院,多是粤剧全女班在此演出,后因经济效益差而废弃。


百乐门戏院 

百乐门戏院,位于第十甫路今陶陶居酒楼隔邻,最初以放电影为主,名叫模范有声影院,建于1928年。后来前座上盖重建,改名新新戏院。1946年,由粤剧班主郑炳克将该院改建为百乐门戏院,设座位700多个,以演出粤剧为主,不少省港大班曾在此演出。1949年初,又复名新新戏院。新中国成立后,以放电影为主,后改作他用。


金殿戏院 

金殿戏院,位于第十甫,约1946年建成,演粤剧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大众剧场。1959年改为红荔音乐曲艺厅,1960年元且开业,以茶座形式演音乐曲艺,座位500多个。1061年下半年起,广州市文化局以该厅为基地,组办建“红荔俱乐部”,成为文化界人士业余消遣交流之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20世纪80年代初,改建楼房后,二楼仍有曲艺茶座,1989年初停办。 

此外,民国时还有西关、西华、荔湾花园等戏院,以及大同路游乐场,金声电影院也曾演粤剧。


平安大戏院:新中国时期首家新建戏院 

平安大戏院是新中国时期首家新建戏院,位于第十甫路,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1951年2月,由私营同益股份公司集资6万元建成,开业时不少名艺人参加剪彩。初期有1820个座位,演粵剧为主。1956年公私合营后,划归广州文化局演出公司管理。1957年和1963年,先后由市演出公司、市房管局投资改建大堂、加建楼座。建成后全场座位1669个,是广州市粵剧演出的主要戏院之一。


广州文化公园 

有多个剧场的广州文化公园,位于西堤二马路37号,1951年建成的文娱剧场,是文化公园最早的戏院。初期观众席为露天,后建上盖,座位1246个。后来又增建三层楼的剧团招待所。该场主演粤剧,粤剧老信白驹荣、薛觉先、靓少佳、郎筠玉、罗品超等多次在此演出,全国各地剧种的剧团亦曾来此演出。例如河南省梆子戏艺术家常香玉,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张君秋、梅葆玖,越剧艺术家王文娟等,都曾带团来演出。“广东粤剧学校1984届毕业生汇报演出”和“广州粤剧团1987年青年技艺比赛尤选剧目演出晚会”均在此演出。1989年, 该剧场拆除,改建为水上乐园。

文化公园中心台,则是观众最多的剧场,建于1951年,是广场式露天剧场。台宽18米,深6米,露天观众席800多个,外围可容纳两三万人站立观看。建台后常有粵剧、粵曲演出,吸引大批观众。1951年上演粵剧《九件衣》,观看者达数万人。1956年元且,马师曾、红线女在此演出《昭君出塞》, 观众达3万人。1983年,粤剧名演员卢秋萍、郭凤女、林锦屏、彭炽权、倪惠英、曾慧、丁凡、吴国华等在此举行“首本曲目专场演唱会”,观众逾万人。1984年12月,为纪念“靓少佳诞辰七十七周年”,省市粵剧团联袂在此演出《六国大封相》等戏。1986年11月,广东、香港粤剧界人士为纪念“薛觉先逝世三十周年”,在此举办“薛腔名曲演唱会”。


1989年,中心台全面改建,改建后舞台为砖木结构,有上盖,台宽18米,高9米,深9米,并配置先进的灯光、音响设备,化妆室200平方米,露天观众席有座位584个,凭廉价票进座,有些演出还免费人座。外围仍保留广场,容观众站立观看。1995年,第四届“羊城群众粤剧大联展暨青年粤剧粤曲大赛”在此举行。第一届(1990年)、第二届(1996年)羊城国际粤剧节的部分剧(节)目也在此演出。长期以来,此台是广州市业余粤剧团队的主要演出场所之一。

广州文化公园还曾经有红星和百花两个露天剧场,均建于1958年。 红星剧场以演出粤剧为主兼演杂技,舞台有上盖,百花剧场原称“群众台”。 舞台是以砖、木、藤丝板建成的简易台,观众席均是水泥板凳有100多个座位。该台以业余团队为主,专业粤剧团也偶尔到此演出。1898年10月,广州市首届“群众粤剧大联限”在此举行,有23个业余粤剧团200多人参加,演出15场28合剧目。1991年,广州市第二届“群众粤剧大联展”在此举办。20 世纪90年代后期,因此台过于残旧改作他用。

彩虹影剧场 

彩虹影剧场,位于西华路120号,1958年建, 当时有1162个座位,常有粤剧演出。1992年11月重建,1995 年12月落成开业,更名为彩虹娱乐城。1998年,由广州市文化局协调市演出公司与广东音乐曲艺团,在该娱乐城合办广东音乐曲艺演出基地,于1999年3月开办“彩虹曲苑”,设座位320个。除定期演出广东音乐、曲艺外,也是羊城国际粤剧节粵曲演唱专场的主要演出场所之一。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