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荔湾区 > 昌华街 > 正文

西关城事丨清末民初,粤剧艺徒在广州如何学艺?(上)

| 【记者 邓睆】【编辑 橙子鱼】 | 2019-08-22 17:03:37


欢迎来到微社区e家通荔湾昌华《西关城事》栏目~这里有西关的人文历史、名人故事、风俗街事,岭南建筑、童谣回忆,美食资讯,如果你也喜欢西关,那就关注我们,和我们一起寻西关吧~


第十八期

艺徒培训彩斑斓


作者:龚伯洪


清末民初,广州专门培训粤剧艺徒的机构多在八和会馆附近(今清平路、珠玑路、丛桂路一带),包括童子班(细班)、教戏馆(班)等。


艺徒训练营:童子班


童子班招收8-10岁的少年学艺,学制3-6年,艺徒属投师性质,入班时须向班主立下“投师约",其中有“不得中途退班”、“倘有山高水低,各安天命,永不追究”等内容。学艺期间,班主管食宿、衣服、鞋袜,每月发一点“师约银”给艺徒零用。


童子班教师由班主聘请,多为有经验的老艺人,调教严格,经常体罚。学徒经约一年的训练,即开始实习,边演出边学艺,演出收人归班主,艺徒没有薪酬,学艺期满后有的还要帮班主演出若干年,才可自由参加其他戏班。学艺期间,班主有权将艺徒与“师约”一起转让给他人。由于童子班学艺较全面,基本功学得扎实,故被行内人视为“科班”出身,受到尊重。西关的新少年班是当时广州著名的童子班。


教戏馆,是离开舞台的老艺人或失业艺人为谋生而开办的授艺场所。也有些老艺人因收的艺徒不多而不称馆,只打“某某教戏”的招牌,俗称教戏班。如位于今大同路的依艳香教戏班,由男花旦依艳香主持教务,女花旦雪影鸾也曾在此任教;第十甫连登巷的教戏班由绰号光头超的老艺人教戏,名小武陈少棠最初在此学艺;在恩宁路天光巷也有潘汉池教戏班。


教戏馆又称尖头馆、清衣馆,这均有原因。因教戏馆收的艺徒年龄偏大,学成落戏班以后,不需按老规矩从最底层的跑龙套做起,精明的很快便能成为正式演员、冒尖扎起,故行内称之为“尖头馆”。又因艺徒入馆签师约时,规定他日登台几年内要奉酬若干成给师傅;入馆后免费在馆内住宿,但要负责师傅的伙食费,倘交不出师傅的伙食费则剥衣典当以作抵偿,故被称为“清衣馆”。


教戏馆没有严格的组织制度,设备也不够齐全。艺徒进馆后先练习打击乐,然后学吊嗓练声及表演技艺。一般是师傅对艺徒口传身教,倘艺徒精明,可以较快掌握基本功与技艺,所谓“师傅带进门,修行靠自己”。著名男花旦千里驹、名小武桂名扬都是尖头馆出身的。民国初年,位于陈塘南(今梯云路附近)的太平春教戏馆稍有名气,著名粤剧艺术家马师最初入行时就在这家教戏馆学戏。


辛亥革命前后,童子班的教戏形式也因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教戏向学校形式转变还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如位于今荔湾区范围内开办的芳村孤儿院粤剧班及八和粤剧养成所均是此类。可惜这两所机构均是县花一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艺徒培训才彻底转变为学校形式。



教戏名师花鼓江


在西关多个培养粤剧艺徒机构教过戏的教师(俗称大戏师傅),最著名的是花鼓江。花鼓江,原名方芷湘,广州西关人。出身于粤剧世家,原是知名演员,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开始教戏,先后执教于广州新少年班、东莞小英雄班、芳村孤儿院粵剧班、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戏剧学校、广东优界八和粤剧养成所、香港西洋菜街教戏馆等。花鼓江通晓粵剧各个行当的表演技法,执教既严格又善于诱导,不少徒弟后来成为省港大班的知名艺人,如出身于新少年班的新珠、擎天柱,出身于芳村孤儿院粤剧班的罗品超,出身于八和粤剧养成所的邓丹平、黄鹤声、黄千岁、梁三郎,出身于小英雄班的钟卓芳、李松坡等。广州早期著名全女班“名花影”的演员,也多是他教出来的徒弟。因此,花鼓江是粤剧行敬重的“大戏师傅”。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