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荔湾区 > 昌华街 > 正文

粤乐:在西关“火”起来的广东音乐丨西关城事

| 【记者 邓睆】【编辑 橙子鱼】 | 2019-04-23 11:19:57

                                     



     


听广州故事·
道西关历史

微社区e家通荔湾昌华《西关城事》栏目~这里有西关的人文历史、名人故事、风俗街事,岭南建筑、童谣回忆,美食资讯,如果你也喜欢西关,那就关注我们,和我们一起来探寻西关吧~

     


第十期



在西关“火”起来的广东音乐:“粤乐”


作者:龚伯洪


粤乐,是新中国成立后称为“广东音乐” 的原名。粤乐在民国初期也曾流行于上海、天津、武汉、辽宁等地, 故外省人称之为“广东音乐”” 20世纪50年代初,广东省文化部门负责人拍板,粤乐从此以“广东音乐“ 为名,但老辈音乐人仍称之为粤乐。


     

西关富贾爱粤乐


从文化背量来说,粤乐与词曲说唱有血缘关系。小曲在宋代已兴起,盛行于明代中时。粤乐究竟源于民歌小调还是粤剧音乐,均难以确证。多数学者认为,粤乐是由于中原移民南迁,加上广州府商业繁荣引取伎南来,引进中原古乐、昆曲、江南小调等,与广府地区民乐汇合衍化而成。粤乐形成于19进纪中晚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崇尚风骨神韵,致力于通俗小曲的创造,倾向华美、流畅活泼,特具岭南风采。

从形成到成熟,粤乐均与西关有不解之缘。富贵人家云集西关,无论清乾隆年间的颜氏磊园,还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潘氏海山仙馆、叶氏小田园等,主人家均是闲来奏乐唱曲、作文酒之会,此皆对粵乐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世称对开拓粤乐居功至伟的番禺何氏家族,在广州西关也有产业,民国时粤乐名家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时称何氏三杰),在西关亦留下足印。何柳堂曾住谷埠(今六二三路)、何与年曾住长寿路。西关的崔氏家族也出了几位粤乐名家。西关的民镜、庆云、素社3个音乐社,更是粵乐成熟期的著名乐社。住在西关的一大批粵乐名家,对粵乐走上鼎盛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


     

西关“乐社双英”


在粤乐发展历程上,西关的庆云、素社两个乐社功不可没,堪称“乐社双英”。而这两个乐社的组织者易剑泉与梁以忠,均是对粤乐有突出贡献的大家。乐社还对粵曲的发展大有贡献,粵乐家要求粤曲女伶“明板路、解曲意、吐字清、行腔圆”,培养了不少粵曲唱家。

西关最早的民间粤乐社是民镜音乐社,是清末民初广州两家著名乐社之一(另一家是河南即今海珠区的济隆音乐社)。民镜音乐社设于西关十八甫的民镜照相馆之中(原来没有命名,乐坛以其照相馆之名命之),由照相馆主人牵头邀集一批粤乐玩家定期在馆中“开局”, 奏粤乐唱粤曲,颇有影响。民国初年,乐社吸收了一位少年成员,人称粤乐神童,这就是后来对粤曲颇有贡献的粤乐名家梁以忠。


     

出自西关泮塘的粤乐家


梁以忠(1905-1974),是广州市郊洋塘乡人,地道西关人士,曾住宝华路。他家道富有,自小喜欢粤乐、粵曲,少年时即岁诨名“甘师爷”的粤乐老玩家习乐理、学乐器。加人民镜乐社后,他的乐艺大进,青年时已全面掌握吹、拉、弹、唱、创作等技艺。20世纪20年代后期,易剑泉到西关,与梁以忠、陈文达等组织庆云音乐社,成员还有叶孔昭、吴小亭及及胡滔父子等10多人,对粤乐演奏组合形式进行改革探索。



30年代初,他们再组织素社音乐社,社员的演奏及粤曲演唱时常在电台上播出。40年代,梁以忠曾在十八甫开设华南音乐茶座。他精通二胡、二弦、小提琴等弓弦乐器的演奏,是粵胡(高胡)四大流派的“潇洒派”代表人物。他还掌握唢呐、喉管、箫、笛等吹管乐器的技巧,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也是所长。他对粤曲的演唱、撰曲及唱腔设计均深具功力,自己创出“骨子腔”(骨子粤语精巧之意),还帮助夫人张玉京(琼仙)设计唱腔,使其成为粤曲界的“子喉领袖”。当年的粵曲“平喉领袖”小明星(邓曼薇)创立“星腔”,也得到他的帮助。



20世纪40年代梁以忠领导的华南音乐茶厅名伶演出的广告


由于梁以忠技艺全面、高超,有“万能泰斗”之誉,知名度甚高,故投其门下学艺者众。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粤剧、粤曲名伶灌录唱片,均请他担任乐队“头架”(首席)。他曾先后出任和声、百代、丽歌等唱片公司的音乐指导,自己亦灌录了一批粤乐、粵曲唱片。他撰曲并与夫人张玉京对唱的《明日又天涯》《重温金粉梦》是其粤曲代表作,他还别出心裁地把粵讴的腔调带人粤曲的梆黄中,以“解心腔二黄”命名,此后成为粤曲的曲牌之一。他的粤乐代表作有《春风得意》《落花时节》《凤笙恋》等。他于40年代定居香港,1957年曾随何贤组织的港澳粤曲粵乐名家团到广州公演。


     

粤乐家易剑泉


易剑泉(1896-1971), 虽是广东鹤山县人,却与广州西关有不解之缘。他出生于富裕的商人家庭,从小喜欢音乐曲艺。17 岁毕业于广州测量学校后,即致力于民间音乐曲艺的研究。



1922-1949 年,辗转于北京、上海、香港、广州等地,热心收集民间艺术资料,并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请教。1924年旅居北京期间,结识京剧大师梅兰芳和戏剧研究家欧阳予倩等名家,学得一口流利京腔,能操琴自唱京曲。1929年,欧阳予倩应广东省长之邀,到广州办广东戏剧研究所时,请易剑泉担任歌剧部主任。此时,他正与梁以忠、陈文达等在西关庆云音乐社活动,开展粤乐研究、创作。


1931年,广东戏剧研究所停办,易剑泉即出资在荔枝湾畔搭竹棚为舍,命名为“漪澜堂”,与梁以忠等创建素社音乐社,成员还有陈文达、叶孔昭、黄龙练、刘天一、王文友等30余人,这批粵乐同道经常进行粵乐活动,每逢星期六晚举行免费公演的音乐会,吸引了无数观众,产生极大影响。当时不少粤乐名家到素社活动,令西关的粤乐活动更添姿采。名家中有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程岳威等,而以吕文成著名粤乐家吕文成最为突出。



荔湾区西村国风音乐社以八音锣鼓特色而出名


易剑泉他还在素社的基础上邀请粤乐乐师,试验创造有较大规模的乐器编制,采用对谱演奏和配上简单和声的多声部合奏,名之为“健全乐”。为“健全乐”演奏需要,他对乐器做了如下改革:创制出体形大的低音乐器“双星”和“摇琴” (后经不断改革成为当代的大阮和大低胡);创制出排锣、大云锣、小云锣、大马锣、小马锣等打击乐器;研制出扩音箫、高音箫。他还专为“健全乐”演奏创作了《春曲》《夏曲》《秋曲》《冬曲》乘长风》《秋千引》《月团圆》等一批乐曲。素社常与其他乐社交流及联合演出,还常到广播电台作演奏播出,因此颇有影响。


     

粤乐家吕文成


吕文成(1898-1981), 广东中山人, 3岁随父到上海,自幼酷爱音乐,刻苦钻研。工余时间在上海中华音乐会、精武体育会粤乐部当义务乐务,曾随小提琴演奏家司徒梦岩学习乐理及小提琴演奏。后来,先后在中华音乐会、精武体育会、俭德储蓄会等机构的粤乐部担任音乐指导等职。



20世纪20年代,他改革二胡创出粤胡(高音二胡,后称高胡)以及双膝夹琴演奏法,使粤胡成为粤乐最重要的代表性乐器。他同时改革了扬琴,扩大了扬琴的音域和音量。他创作了《平湖秋月》《步步高》《岐山凤》《渔舟唱晚》等近200首粤乐作品,还创出独特的粵曲子喉唱腔“燕子楼”专腔等。因此,他到素社的交流,令西关的粤乐粤曲活动更有所提升,梁以忠也成为粤胡的出色演奏家。老西关人还记得,吕文成闲来打麻将喜欢“食鸡糊”,专抽绿色三炮台香烟。

1956年,易剑泉从香港回广州参加广东民间音乐团,任艺术顾问。1958年底调到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任民族音乐教研组组长,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等职。正当他拟编《广东音乐近百年史》时,1971年抱憾病逝。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